深圳民俗特产

热度:67℃

疍民过年习俗

来自: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疍民过年习俗简介

深圳市龙岗区南澳街道传统上是疍家渔民生活的地方,仍流传着疍民舞草龙祭拜妈祖过年的习俗。南澳渔民因长年生活在船上,以捕鱼为生,与大海为伴,为求四季平安,每逢初一、十五便在船上架起香火祭拜妈祖。当地传说,妈祖曾托梦给南澳一位老人,正月初二晚上以舞龙的方式来压制龙飓风,可保风调雨顺,当地疍家渔民上山割野草扎成草龙舞动,后逐渐演变为当地疍民过年习俗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民俗活动。

舞草龙的过程分为扎龙、舞龙和送龙三个步骤,每年大年初二,当地渔民选用又长又硬的剑草和较为柔软的净草扎制龙身。扎龙过程中,人们用绳子将这两种草扎成每节约1米长的龙身,之间以红绳连接;龙头以大箩筐做底衬、多柱香捆扎为眼、额前挂五寸圆镜,并配以其他饰物,使龙眼、龙须、龙角、龙鳞活灵活现;最后,在龙头、龙身插上香火,草龙便扎制成形。当天晚上,舞龙就在天后庙前进行,先将草龙身上的香火点燃,并由村中长者为草龙点睛。草龙拜过天后,方能起舞。舞草龙较少复杂的造型和动作,舞步也以简单的八字马步为主,进三步,停一步,由擎龙头人引导,一条红色长龙伴着锣鼓声且舞且进,浩浩荡荡,甚为壮观。草龙所经之处,各家都在门口点燃红烛,奉上生果、水酒,燃起爆竹和纸宝,草龙要等爆竹放完后方可通过此家门口。草龙舞至月亮湾码头,即在此处举行“化龙”(即送龙)仪式,将草龙龙头在上、龙尾在下堆在一起点燃,点燃爆竹、敲起锣鼓以送龙归大海,待草龙化为灰烬,整个仪式即算完成。当地疍民过年舞草龙的习俗,其最大特色是上山割草、扎龙、舞龙、化龙等所有程序只在年初二这一天内完成,其余任何时间都不会割草和舞龙。

舞草龙习俗是当地疍民过年时最为热闹的一项活动,是人们在长期海上生活、劳作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舞草龙拜祭为载体的民间风俗,其对研究南澳疍民的生产生活、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南澳地区疍民的生活方式有了重大改变,传统价值观念和节日民俗活动也在发生急剧变化,舞草龙习俗已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因此,如不加以抢救和保护,将面临消亡的危险。

习俗相关科普

习俗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í sú,是习惯风俗的意思。习字最早见于,字形作习,上部是鸟羽毛的象形,下部是声符。《礼记·乐记》等均有相关记载。更多

中文名:习俗
外文名:custom
释义:习惯、风俗
最早出现:商代甲骨文
形象:上部是鸟羽毛的象形,下部是声符

龙岗区相关资讯

疍民过年习俗百科

疍民过年习俗,流传于广东省深圳市的传统民俗,广东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深圳市龙岗区南澳街道传统上是疍家渔民生活的地方,仍流传着疍民舞草龙祭拜妈祖过年的习俗。南澳渔民因长年生活在船上,以捕鱼为生,与大海为伴,为求四季平安,每逢初一、十五便在船上架起香火祭拜妈祖。当地传说,妈祖曾托梦给南澳一位老人,正月初二晚上以舞龙的方式来压制龙飓风,可保风调雨顺,当地疍家渔民上山割野草扎成草龙舞动,后逐渐演变为当地疍民过年习俗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民俗活动。

中文名:疍民过年习俗
所属地区:广东等沿海一带
过年习俗:舞草龙祭拜妈祖
非遗类别:民俗
非遗级别:广东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批次:第一批
申报地区:广东省深圳市

龙岗区简介 更多

龙岗区,隶属广东省深圳市,位于广东深圳市东北部,于1992年11月11日建制,区政府驻龙城街道。行政区域总面积388.21平方千米,东临大亚湾与... [详情]
行政级别
市辖区
所属城市
深圳
区划代码
440307000000
车牌代码
粤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