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民俗特产
热度:82℃
坂田永胜堂麒麟舞
来自: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坂田永胜堂麒麟舞是广东省深圳市的汉族传统舞蹈,产生并流传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村。永胜堂麒麟舞主要是通过舞动麒麟头,模仿猫、虎等动物摇头、摆尾、嬉戏、玩耍的动作和情景,并融合武术的一些基本步伐,以及伏、卧、弯、腾、跃、跳等动作来表演,以此为观众传递麒麟送福,传递吉祥喜庆之意。每逢春节拜年、娶妻迎亲、新宅落成等喜庆活动受邀表演。列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永胜堂麒麟舞的传统表演约1小时左右,主要包括舞麒麟和武术表演。永胜堂麒麟舞主要是通过舞动麒麟头,模仿猫、虎等动物摇头、摆尾、嬉戏、玩耍的动作和情景,并融合武术的一些基本步伐,以及伏、卧、弯、腾、跃、跳等动作来表演,以此为观众传递麒麟送福,传递吉祥喜庆之意;而武术套路表演,则有护卫麒麟形象寓意,同时也丰富了永胜堂麒麟舞的内容。其中麒麟舞表演包括麒麟出洞、嚼脚、弄麒麟尾、打瞌睡、摆青、踢青、采青、水仙花、十字清、鹩花园、麒麟翻王等套路环节;武术表演包括拳术、大刀、棍、铁钗、内针、对打等表演。
每逢春节拜年、娶妻迎亲、新宅落成等喜庆活动,坂田永胜堂麒麟队便被受邀舞麒麟。一人舞头,一人舞尾,麒麟随着锣、鼓、唢呐的伴奏,伴着鞭炮中起舞,表现出传说中的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达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随着坂田永胜堂麒麟舞的不断出场表演,以舞麒麟的形式表现汉族民俗传统舞蹈,传递客家节日喜庆习俗的文化现象也逐渐深入到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中,舞麒麟也由原来单纯的节庆和民俗活动上升至群众业余文化和强身健体活动的需求,并逐渐形成了坂田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氛围。
改革开放后,坂田永胜堂麒麟队继续将永胜堂麒麟舞发扬光大,并继承前辈们自强不息、勤奋团结的优良传统,舞技越来越精湛,队伍逐渐壮大,到21世纪初已发展到拥有队员38人,器材设备价值十万元之多的,有着优良传统、思想纯朴、和谐团结的民间文化活动团体。
麒麟队曾多次代表宝安县参加广东省大型麒麟舞比赛,并取得了好成绩;2004年参加深圳市举办的大型舞龙、舞狮、舞麒麟比赛中获第二名;2007年坂田永胜堂麒麟舞被列入龙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深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1月,参加广东省第二届麒麟舞比赛,赢得专家和评委的一致好评,最后以高分夺得了金奖的前三甲的好成绩;2008年12月,队员张振扬受邀到马来西亚东马的根地咬地区与当地麒麟队进行交流;2009年,受邀参加中国全国龙狮大联动深圳市活动,是整个活动现场唯一的麒麟表演队伍。
麒麟舞也称为“武”麒麟,是中国明代宫廷舞蹈表演,南明灭亡时流传于民间。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以此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逢年过节人们舞起麒麟,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更多
自从深圳坪山区、大鹏新区划分出龙岗区管辖后,龙岗就再无海域。目前深圳有海的几个区分别是宝安区、南山区、盐田区、坪山区、大鹏新区。
龙岗区比较适合放风筝的地方有:1. 大运公园、2. 龙潭公园、3. 龙城公园、4. 红花岭公园、5. 八仙岭公园等等。
1. 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2. 龙岗文博展览馆3. 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4. 深圳市梵亚艺术博物馆5. 深圳市中医药博物馆6. 深圳市东江潮红色文化博物馆7. 毕昇印刷博物馆8. 万国汇矿物博物馆。
1. 龙岗区科技馆2. 求水山公园3. 龙城公园4. 龙岗文博展览馆5. 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6. 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7. 玫瑰海岸8. 七娘山9. 沙鱼涌10. 西涌沙滩。
1. 龙岗万达广场2. 甘坑客家小镇3. 大芬美术馆4. 桔钓沙5. 龙岗科技馆(即红立方科技馆)6. 求水山公园7. 桔钓沙8. 杨梅坑海岸区9. 园山风景游览区10. 文博宫。
1. 七娘山郊野公园2. 马峦山郊野公园3. 甘坑客家小镇4. 大芬美术馆5. 龙岗科技馆(即红立方科技馆)6. 桔钓沙7. 杨梅坑海岸区8. 园山风景游览区9. 文博宫10. 西冲海滩。
坂田永胜堂麒麟舞是广东省深圳市的传统舞蹈,产生并流传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坂田村。
坂田永胜堂麒麟舞根据“麒麟永远胜利”的意义而命名,由创始人熬头四(花名)于1840年创编,以舞麒麟的形式表现民间传统舞蹈、传递客家节日文化。
永胜堂麒麟舞主要是通过舞动麒麟头,模仿猫、虎等动物摇头、摆尾、嬉戏、玩耍的动作和情景,并融合武术的一些基本步伐,以及伏、卧、弯、腾、跃、跳等动作来表演,以此为观众传递麒麟送福,传递吉祥喜庆之意。每逢春节拜年、娶妻迎亲、新宅落成等喜庆活动受邀表演。
坂田村永胜堂麒麟队建立于1840年,2012年被评为深圳国家级非遗。2009年,坂田永胜堂麒麟舞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坂田永胜堂麒麟舞于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