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木龙

    区域东莞市 分类民俗 类型

    东莞厚街镇桥头村,地处厚街镇南面,S256省道纵贯全村界内。相传桥头村舞木龙的习俗自南宋绍庆二十七年(1158年)开始,而有文献记载这一习俗的是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鳌台王氏族谱》:“端阳后三日,乡之农人刻木为龙,招集四方,互相角戏,士女环视如堵,亦胜事也。”可见该习...[全部]

  • 东莞草龙舞

    区域东莞市 分类民俗 类型龙舞

    草龙舞在东莞市分布较广,企石、横沥、凤岗等镇都流行,历史悠久,并保存至今。东莞草龙舞以企石镇上洞村草龙舞为代表。上洞草龙舞活动时间在春节(从农历一月初一开始至十五)和中秋节(从农历八月初一开始至十五)。龙是中国最大的神物、最具代表性的吉祥物。龙舞风俗与龙舟竞渡一...[全部]

  • 莞香制作技艺

    区域东莞市 分类工艺品 类型制作技艺

    宋元时期,广东种植香树的地域甚多,香料产地也甚多,但自有莞香名世以后,其它地方的香料从此一并没落。传统的莞香制作是将莞香树种至四五年后,把树身斩掉,只留尺许用泥土掩盖,让其抽旁枝两三年即可开土凿香头,每年十月凿几片。莞香第一次开凿取香俗称开香门。一般莞香的采集,是...[全部]

  • 大摆七夕贡案

    区域东莞市 分类民俗

    “拜七夕”,是岭南著名传统风俗。东莞七夕,盛行摆贡。贡品以七杯茶、七碗饭、七碗糖水、七套服饰(纸制)、七柱香、七盏灯拜祭。也有制七仙女、牛郎织女、鹊桥,摆上小巧家具等。建国前后以莞城、水乡各镇为盛。改革开放后,道滘镇恢复较早。2004年望牛墩全镇各村都摆贡案,盛况空前。[全部]

  • “七夕贡案”

    区域东莞市 分类民俗

    望牛墩镇位于东莞市西北面,始建于宋代,绍熙年间,东莞县令张勋筑望牛亭,亭塌,遗台,后为土墩,自古就是我市的“鱼米之乡”。七月初六晚“拜七姐”是岭南著名的传统风俗之一,始于五代。民国民俗学家、篆刻家东莞人邓尔雅有记家乡风俗《癸亥(1923年)七夕竹枝词》云:“纸醉金迷斗...[全部]

  • 东莞木偶戏

    区域东莞市 分类民俗 类型

    东莞木偶戏演粤剧。清光绪年间,大朗木偶剧团远近闻名。二三十年代,新世界木偶班长期在广州先施公司演出。新世界、竟新华、众一乐、国民乐、醒醒乐、天天乐、天民乐、继乐轩、淦华光等团活跃各地。抗日战争爆发后衰落。1976年,莞城镇林场曾成立业余木偶剧团,翌年解散。[全部]

  • 端午游木龙

    区域东莞市 分类民俗

    每年农历五月初七和初八这两天,是常平镇横江厦村村民们进行端午游木龙的日子。初六,担任今年游木龙的十二个“神手们”就集中在一起,分别从上一年存放在上围和下围两个自然村的“宗祠仓堂”里,拿回用香樟雕成的一公一母两条木龙,“请”到村里的祠堂安放。而初七这一天,村民们则...[全部]

  • 樟木头舞麒麟

    区域东莞市 分类民俗 类型

    东莞樟木头舞麒麟主要分布在东莞市的山区、丘陵和埔田一带的部分村落,据清末《东莞县志》记载,至少已有100多年历史。樟木头舞麒麟主要表现“麟趾呈祥”、“采青赐福”的主题,故当地民间十分讲究麒麟的造型,将麒麟头设计为酷似龙头,以体现“龙生九子,麒麟为长”的传说;头上有一...[全部]

  • 寮步香市

    区域东莞市 分类民俗 类型

    莞香,别名:牙香树、女儿香,为瑞香科沉香属乔木,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常绿乔木,是在中国树木中唯一以东莞地方命名的树木。历史悠久,宋朝已普遍种植,历来是东莞的地方特产,大岭山、寮步等镇是主要产地,特别是大岭山镇明代以前已广泛种植,以鸡翅岭、龙岗,马蹄岗、金桔、大沙...[全部]

  • 东莞狮舞

    区域东莞市 分类民俗 类型狮舞

    东莞狮舞属于中国南狮,始源于明朝,世代相传。每逢喜红庆典、过年过节,舞狮祈求平安吉祥,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狮舞在石排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在中坑村得到了不断的创新,该村于1995年5月成立了明德醒狮队,吸取南北狮的优点,融南狮的高难度动作技巧和神态矫健...[全部]

  • 东莞茶山公仔

    区域东莞市 分类工艺品 类型

    茶山公仔又叫茶园公仔,属泥塑工艺品,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为主要题材,戏曲面谱为制作蓝本,其制作主要分布在东莞市茶山镇区。茶山公仔早在明朝初期已有制作,明末清初至民国初期广为盛行,深受东莞乃至珠三角地区的民众所喜爱。茶山公仔的产生和风行,和当地的民俗风情有关。东莞...[全部]

  • 彩扎(麒麟制作)

    区域东莞市 分类工艺品

    东莞市清溪镇的客家人自古有舞麒麟的传统习俗,清代大利村的黄娇在清溪开了一家麒麟店,专门制作和销售麒麟,自此以家传方式代代相传,且逐渐扬名,所制麒麟广受港、澳、台及世界许多国家的客籍华侨华人喜爱。因店号“高华麒麟”,后来就成了黄氏家族所制麒麟的专称,至今已传至第5代...[全部]

  • 东莞旱木龙

    区域东莞市 分类民俗

    东莞人多是宋代从北方南迁而来。清代记载,常平镇横江厦村和厚街镇桥头村已有舞旱龙。当地是山区,不忘祖宗五月龙舟节,但没有江河竞渡,只好“扒旱龙”,一直延续至今。常平镇横江厦村的旱木龙,由两人抬着,全村男女敲锣打鼓,绕全村一周,第二天反绕着走,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全部]

  • 东莞龙舞

    区域东莞市 分类民俗 类型龙舞

    东莞舞龙用竹篾或铁丝制扎成形,再缝上薄纱或白布,用颜料勾画,有金龙、银龙,长十多米,更有的达二三十丈,动辄上百人参加。还有凤岗的火龙、常平的旱木龙,和流传于埔田片、丘陵片的稻草龙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民间瑰宝。大朗镇的女子舞龙队最为出名,多次在省级比赛中获奖。龙舞,...[全部]

  • 东莞乞巧节

    区域东莞市 分类民俗 类型节日

    七月初七“拜七姐”是岭南传统风俗,自古以来,东莞市望牛墩镇的民间女子每到七夕就有制贡案,摆巧物,拜“七姐”的传统习俗。望牛墩镇的乞巧习俗活动历史悠久,其独特之处,一是“论七夕为六夕”,即在农历七月初六交子时辰于贡案前举行拜祭七姐仪式,虽也源自古代中原,却区别于许...[全部]

  • 莫家拳

    区域东莞市 分类民俗 类型

    莫家拳被誉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原称“六度阴阳掌”,它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莫家拳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和朴实大方的南拳风格,以腿法见称,其所谓“一腿胜三拳,手长尺七、脚长三尺,放长攻出,凌空飞踢,拳重百两,脚重千斤力,”脚法...[全部]

  • 东莞客家山歌

    区域东莞市 分类民俗 类型客家

    东莞山区流行客家山歌,解放后,从山间地头登上了文化艺术舞台。1956年首届山歌手在中山纪念堂登台演出,《谷穗笑他矮姑娘》、《千年松柏万年青》等客家山歌还被收初中课本。清溪镇2004年成功举办“赣、粤、闽、桂”四省客家山歌邀请赛,使古老的客家山歌焕发出新的魅力。[全部]

  • 东莞东坑二月初二“卖身节”

    区域东莞市 分类民俗 类型节日

    东坑镇位于东莞市中部,地处穗、深、港经济黄金走廊,交通网络完善,北距广州70公里,南至深圳60公里,往东莞火车站6公里。东、西、南、北分别与东莞市寮步、大朗、常平、横沥、茶山等镇接壤。全镇面积27.5平方公里,常驻人口2.8万,流动人口10多万人。镇府驻地距市中心区20公里。东...[全部]

  • 康王宝诞

    区域东莞市 分类民俗

    “康王宝诞”是石排镇塘尾村盛大的民俗活动,有着近三百年的历史,每逢农历七月初一和初七,全村男女老幼在锣鼓喧天的阵势下,“抬大神”全体巡游,纪念北宋抗辽名将康王(名康保裔)的生日,以祈求平安好运,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塘尾李氏族谱》中对此有详细记载。据村中老人回忆,...[全部]

  • 东莞麒麟舞

    区域东莞市 分类民俗 类型麒麟舞

    在广东民族民间艺术的百花园里,东莞市的客家麒麟舞堪称一朵耀眼的奇葩。三百多年的历史积淀,代代相传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发掘与弘扬,使东莞麒麟舞之花越开越艳,声名也越传越远。广州、东莞、惠州、香港、台湾、澳门、日本都留下过麒麟舞的倩影。东莞镇的麒麟艺人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