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民俗特产
热度:73℃
西秦戏
来自: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
西秦戏又称乱弹戏,流行于广东海丰、陆丰、潮汕和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明代西北地区的西秦腔流入海陆丰,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形成西秦戏。
西秦戏的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曲调有正线、西皮、二簧、小调四类。正线是西秦戏的主要声腔,又分二方、平板、梆子三种。西秦戏唱、白沿用中州音韵,男女异声同调,男唱真嗓,女唱假嗓。乐队分“文畔”、“武畔”两种,“文畔”使用头弦、二弦、三弦、月琴、唢呐、号头等乐器,“武畔”主要使用锣鼓等打击乐器。
西秦戏表演风格粗犷豪放,雄浑激昂,长于武戏,其武打技巧取法南派武功。西秦戏脚色分“打面行”、“打头行”、“网辫行”、“旗军行”几种,“打面行”包括红面、乌面、丑等;“打头行”包括正旦、花旦、蓝衫、婆脚等;“网辫行”包括老生、文生、武生、公末等;“旗军行”包括乌军、红军等。西秦戏传统剧目有一千多个,其中较有影响的包括《龚克己》、《三官堂》、《宝珠串》、《贩马记》等“四大弓马戏”,《打李凤》、
戏,汉语常用字,读作xì、suō、huī、xī或者hū,最早见于金文,其本义为古代宫中的残酷娱乐,即让死囚或奴隶手持戈戟,在鼓号声中与虎豹猛兽搏斗,后引申为有鼓乐伴奏的舞台表演,又引申为逗乐、开玩笑、娱乐。 (基本信息栏参考资料:)更多
西秦戏,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地方传统戏剧,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西秦戏又称乱弹戏,流行于广东汕尾、潮汕和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明代西北地区的西秦腔流入汕尾市(海陆丰),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形成西秦戏。西秦戏的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曲调有正线、西皮、二簧、小调四类。表演风格粗犷豪放,雄浑激昂,长于武戏,其武打技巧取法南派武功。
2006年5月20日,西秦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