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民俗特产

热度:78℃

罗洞木偶戏

来自: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

罗洞木偶戏

中文名:
罗洞木偶戏
城市:
汕尾市
区:
陆河县
分类:
民俗
细分类别:

相关推荐

罗洞木偶戏简介

罗洞木偶戏始于清朝咸丰年间,有150多年的历史。木偶是用樟木雕刻的人物、动物形象,用十至二、三十条线连接在一起,以牵提活动表现人物或动物动作的一项表演艺术。表演角色多种多样,以古装戏为主。背景音乐有汉曲、民间小调、现代歌曲、客家山歌等,念白全用客家话,表演形式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动作形象逼真,切合当地风土民情,颇受群众喜爱。经过传承加工,现已成为一块独具客家民间地方特色的艺术瑰宝。1999年4月22日,广东1台“艺术太空摄制组”拍摄转播。2001~2003年多次参加市、县表演,均获奖励和好评。2015年11月,入选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照片拍摄;彭永坚)

罗洞木偶戏道具的制作过程分为(1)雕刻木偶;(2)油漆、描色;(3)制作线牌头,编制腹笼;(4)制作服装;(5)制作头盔、纱帽;(6)制作其他道具。其中木偶雕刻和服饰制作最为关键。木偶是用樟木雕刻而成,木偶头内设机关,通过丝线控制,使眼、鼻、口、舌活动。木偶头脖子部分上尖下细,由两根线与腹笼相连。腹笼用竹蔑编织而成,胸部、臀部稍大,腰部稍细。手用木料雕刻,右手为活动手,其掌指关节与腕关节通过线控活动,可做执剑、挥刀、持杯、把盏等动作。脚有“靴脚”和“旦脚”之分,从前均用木制,以后又让木脚套上鞋靴,更显逼真。木偶服饰是用丝绸缝制而成,根据不同角色的特点进行颜色搭配,是当地穿着打扮风格的缩影,颇具当地民族特色。

罗洞木偶戏以其独特的地方文化特性而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演出场地用竹子搭建而成,分前后台,配以灯光、幻灯、字幕等,别具一格。每场戏演员根据不同的剧种,一般在6至15人不等,分别负责提线、配音、司鼓、灯光音响等。各司其职,分工有序,技巧娴熟,配合默契。演出内容大多为剧团成员自编自演的作品,通俗易懂,诙谐幽默,丰富多彩,代表作品有胡公子上青龙山、双狮滚龙、现代客家山歌、性命丢妻、李冬娘、浪子回头等。念白全用客家话,切合当地风土民情,颇受当地群众喜爱。

戏相关科普

戏,汉语常用字,读作xì、suō、huī、xī或者hū,最早见于金文,其本义为古代宫中的残酷娱乐,即让死囚或奴隶手持戈戟,在鼓号声中与虎豹猛兽搏斗,后引申为有鼓乐伴奏的舞台表演,又引申为逗乐、开玩笑、娱乐。 (基本信息栏参考资料:)更多

中文名:
拼音:xì、suō、huī、hū、xī
注音:ㄒㄧˋ 、ㄙㄨㄛ、ㄏㄨㄟ等
繁体字:
异体字:戱、戯
部首:又、戈
结构:左右结构
五笔:CAT
笔画:6
造字法:会意字
字级:一级
平水韵:四寘
郑码:XSHM
仓颉:EI

特产相关资讯

罗洞木偶戏百科

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水唇镇罗洞村的木偶戏属提线木偶,当地俗称“柴头嘎”或是“柴头鬼”,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从福建上杭传入,已有260余年的历史。罗洞木偶戏一般于每年农历十月至次年四月期间在陆河各地演出,每场观众一般都在一千人以上。

木偶是用樟木雕刻的人物、动物形象,用十多条线连接头、手、指、脚、膝、肘、腰等关节处,以牵提活动表现人物或动物动作配以唱腔、语音表现故事剧情的一项表演艺术。表演角色有生、旦、丑、公、婆、净等,剧种以广东汉剧、客家山歌剧等古装戏剧为主。背景音乐有汉曲、民间小调、现代歌曲、客家山歌等,念白全用客家话,表演形式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动作形象逼真,切合当地风土民情,颇受群众喜爱。经过传承加工,现已成为一块独具陆河客家民间地方特色的艺术瑰宝。

2015年,罗洞木偶戏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中文名:罗洞木偶戏
批准时间:2015年11月10日
非遗级别:省级
非遗编号:IV-8
申报地区:汕尾市陆河县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陆河县简介 更多

陆河县,1988年1月设县,隶属广东省汕尾市,位于汕尾市东北部,地处粤东沿海与兴梅山区结合部,周边与7个县(市)接壤,县域总面积986平方... [详情]
行政级别
所属城市
汕尾
区划代码
441523000000
车牌代码
粤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