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民俗特产

热度:45℃

大鹏山歌

来自: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

大鹏山歌简介

大鹏山歌是深圳大鹏、南澳地区的人用“大鹏话”口头传唱的民歌。大鹏话当地人俗称“千音”,又叫“大鹏军语”。“千音”是大鹏所城有一千二百多户,一千多个籍贯,一千多个口音。大鹏山歌的基本特征是语言独特、曲调多样、内容丰富、形式灵活、通俗易懂、委婉动听。大鹏山歌具有历史价值、语言价值、音乐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大鹏山歌沿用“大鹏军语”演唱,对研究“大鹏军语方言岛”的语言演变具有非常高的语言研究历史价值。大鹏山歌通俗、易唱、内容丰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这项民间悠久的自娱自乐活动,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社会作用。

历史渊源:

大鹏话和大鹏山歌的形成与大鹏所城有关。大鹏所城城内外居住的军队和“军户家属共有二三千人”,而周围数十里范围,边远荒芜,人烟稀少。兵士多半都是从广东、福建沿海招募的,以讲粤语和客家话等为主,而军官则基本上都是从朝廷派下来的北方人,官兵之间语言难于沟通。来自天南地北的官兵们,在一处巨大的军营堡垒中,内部慢慢形成当时的“普通话”。在古文献中,这种独特的军营专用言话系统,被称为“军语”或“军话”,用现代语言学术语讲,就是这里形成了一个“军语方言岛”。大鹏山歌长年吸收沿海渔歌、咸水歌等音乐元素,并用带粤语、客家、北方话混合口音的“大鹏军语”来演唱。相传明清守军在海边既守防打仗,又种田捕鱼,随着外地兵员熟悉地方的需要,就产生“地名歌”,“问答歌”;随着军队将士打仗阵亡或营防中婚姻嫁娶,也就形成“哭丧歌”和“哭嫁歌”等当地特色。大鹏山歌从大鹏所城军事要塞流传到周边乡村民间,在清末、民国时期开始已经盛行了,后来在“文革”期间受到冲击,改革开放后得到复苏,但只有上了年纪的人偶尔唱一下,大部分年轻人不会唱,大鹏山歌濒临失传境地。

分布区域的地理环境:

大鹏山歌发祥于明清时代的大鹏军事古城,流传于王母、鹏城、下沙、布新、水头、岭澳、水贝、叠福、大鹏等9个村落社区和南澳街道(南澳以前隶属大鹏)一带,形成了一个有10万人口讲“大鹏军语”的大鹏山歌民俗文化圈。

大鹏山歌传承谱系:

第一代:戴种,第二代:欧阳戴氏,第三代:戴坚平,-:温莉丹

大鹏山歌于2012年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歌相关科普

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国风》部分即是从各地搜集的民歌而成,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山歌。 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的汉族地区和少...更多

中文名:山歌
类别:中国民歌
分布:中国高原、山区、丘陵地区
分类: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等
结构:连八句、五句子歌
类似:小调

盐田区相关资讯

大鹏山歌百科

大鹏山歌,流传于广东省深圳市大鹏、南澳等地区的传统音乐,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古时大鹏城为军事重镇,城内外居住的军民达千余户,大多来自不同的地方,且多沿用各自地方的方言,在大鹏当地生活、繁衍、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当地独有的方言形式,故当地又有“千音”之称。大鹏当地的军户人家,既要务农、捕鱼生产,亦肩负戍守之职,在其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沿海地区渔歌、咸水歌、客家山歌等音乐元素,而产生了独有的以“大鹏军语”为基础的“大鹏山歌”。

2007年1月,大鹏山歌被深圳市政府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编号为Ⅱ-2;2008年1月,大鹏山歌被深圳市龙岗区政府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编号为Ⅱ-1;2012年2月21日,大鹏山歌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Ⅱ-21。

中文名:大鹏山歌
批准时间:2012年2月21日
非遗级别: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类别:传统音乐
项目编号:Ⅱ-21
申报地区:深圳市龙岗区

盐田区简介 更多

盐田区,广东省深圳市辖区,位于深圳市东部,距市中心12千米,西接深圳市罗湖区,东连大鹏新区,北邻龙岗区与坪山区,南与香港新界山水相接... [详情]
行政级别
市辖区
所属城市
深圳
区划代码
440308000000
车牌代码
粤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