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民俗特产
热度:67℃
潭西金狮舞
来自: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县
潭西金狮舞历史悠久,意蕴深邃。它的舞蹈动作、造型、舞韵、器乐伴奏等不仅能反映潭西民俗文化演变轨迹,更能动态揭示汉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发展历程。被列入陆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潭西金狮舞俗称“打虎狮”或“演虎狮”。是传统的民间舞蹈。据潭西镇溪美村老艺人介绍,金狮舞始于南宋,盛于明清。潭西镇金狮舞以溪美村为代表,是其先祖于清乾隆年间拜海丰人莫清娇为师,习艺归来,创办金狮馆,传延至今。金狮舞表演在潭西各村、社区是必不可少的文娱活动节目。同时,每逢新居落成;桥梁奠基,竣工;庙宇庆典,都请“金狮”镇邪、止刹,特别是在春节期间活动更为频繁,一天多则演出十几场,少则七、八场。明清时期至建国前,建金狮馆在潭西特别盛行,有的村庄就有五、六间。当时金狮舞表演活动盛行的重要原因,是兵荒马乱、强盗四起,建馆习练、强身壮体、防御盗贼。
潭西金狮舞是以一个双人结对表演,辅以两位伴演的传统舞蹈。它以舞蹈为主,伴奏打乐击作烘托,结合传统的民间武术表演,形成完整的表演形式。金狮舞每到一个村庄或社区,“金狮”必须对每户人家进行“参拜”,意思是驱邪祛煞。演出时,由两人进入“狮身被套”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扮醒狮,另有两位伴演,一人扮武者(紫微星君),俗称“弄狮姨”,一人扮滑稽(金光佛),俗称“大头鬼”,舞蹈表演过程有:开场见礼、圆步打围、跳步扑杀、探步摇晃、仰首会意、闻风起舞、俯首伏蛰、举步伸筋、跨步追风、独立仰首、信步回旋、收场还礼十二种舞姿。其舞蹈结构严密紧凑、波浪起伏、动静结合、一气呵成。十二种舞姿仿效理狮发威搏斗的精彩动作,配合默契、舞韵独特、翻滚自如、栩栩如生,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在造型上,唯妙唯俏地再现醒狮的体态,雄壮威猛。武术表演逼真,扣人心弦,属南拳莫派套路,有四尖拳、上尖拳、头门拳、二门拳、四门拳、车手拳、战马拳、观音坐莲等套式,马步活、砖架稳、擅于脚攻。金狮舞伴奏音乐属广东民乐,配以大锣鼓、大小钹、小唢呐等乐器,按不同情节表演而吹奏不同的曲调,曲牌有:福德祠、大开门、过江龙、大行军、笛套等。音调随舞起伏、威武雄壮、嘹亮开阔、催人奋进,使人们在困难面前坚贞不屈、勇气十足、战胜困难、阔步向前,体现了以威镇邪的客观真理。
新中国成立后,潭西金狮舞表演队,曾多次参加民间活动和各项赛事。2009年应汕尾凤山妈祖理事会邀请,参加“金狮舞”表演,获得嘉奖;2010年2月参加《海丰县“麒麟狮象”表演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和“表演奖”;2010年2月应邀陆丰福山妈祖理事会,参加表演,获得“特邀表演纪念奖”。
潭西金狮舞历史悠久,且民间基础深厚,传播广泛。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它对研究中国民间舞蹈历史,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舞蹈动作、造型、舞韵、器乐伴奏等体现了艺人们高超技艺,蕴涵着一定的科学基因,对研究中国民间舞蹈和广东音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一项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对研究中华武术——“南拳”也是极其重要的材料。
来源:《陆丰非物质文化遗产》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狮舞是中华各族民间舞蹈之一,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民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更多
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与深圳相邻。虽然汕尾有发展成类似苏州工业园的潜力,但其GDP和增速一直较低。汕尾市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传承,但发展定位尚不明确。汕尾市是全国13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拥有独特的“海陆丰文化”。汕尾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322.02亿元,同比增长1.5%。汕尾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另设2个管理区或功能区。
汕尾水费分为三档,第一档在25吨以下,每吨为1.68元,第二档在25吨到30吨之间,每吨2.52元,第三档在31吨以上,每吨3.36元。
汕尾电费分为三档,第一档用电度数在260度以内(夏季)/200度以内(非夏季),电价为每度0.6702元,第二档用电度数在261—600度以内(夏季)/201—400度以内(非夏季),电价为每度0.7202元,第三档用电度数在601度以上(夏季)/401度以上(非夏季),电价为0.9702元每度。
汕尾有的中专职业学校有汕尾市职业技术学校、陆河县职业技术学校、海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陆丰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汕尾市城区职业技术学校、陆丰市碣石新安职业技术学校、汕尾市体育运动学校、汕尾崇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陆丰市甲秀职业技术学校。
汕尾适合野餐的地方:汕尾金町湾,位于汕尾市城区,汕头南澳岛,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
汕尾是一座沿海城市,有众多海岸,汕尾的海边有:金町湾,风车岛,红海湾遮浪炮台公园,打石澳。